财经频道 > 公司要闻 >

转型金融标准缺位 高碳企业逐“绿”难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4-05-07 14:07:41

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是各方共识。与此同时,推进“非绿”产业低碳转型发展必不可少。

转型金融服务于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有助于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在经济活动中占比不断提高。近段时间,转型金融领域已有不少具体实践落地,但仍面临产品规模较小、标准仍待建立、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发展难点堵点。

专家建议,从加快制定相关标准、更好发挥政策性工具作用等方面着手优化政策体系,支持转型金融各参与方继续开展有益探索。

地方先行先试

区别于绿色金融,转型金融重点服务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产业和项目,为高排放或难以减排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资金支持。转型金融不仅是加强金融服务、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议题,也是高碳行业转型升级乃至整体经济结构优化的“稳定器”。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近期,转型金融领域迎来新进展。3月29日,河钢-中行绿色转型金融联盟在石家庄成立。该联盟将探索开发转型金融产品、统一转型金融评价体系、丰富转型金融服务场景,通过助力“绿色河钢”建设,逐步建立转型金融支持河北钢铁绿色转型的良性生态圈。

通过该创新服务模式,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已顺利完成河钢集团首笔转型金融产品审批工作,将有力支撑河钢集团加快可持续发展、实现碳减排目标。

除此之外,近期,交通银行成功落地全国首笔水上运输业转型金融贷款,为中远海运集团所属中远海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投放了7.5亿元转型金融贷款,推动水上运输业低碳转型;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成功落地首笔标准化转型贷款,为某化工企业提供1亿元贷款支持……

在商业银行积极探索转型金融实践的背后离不开各地加快谋划顶层设计,构建转型金融制度标准。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湖州、重庆、天津、上海、河北五地出台了地方转型金融目录或标准,为转型金融各参与方开展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远东资信研究院研究员陈浩川介绍,金融机构及地方金融组织可按照目录,识别转型主体及转型活动,提供转型金融产品或服务,有效避免“假转型”风险。

作为助力产业降碳和节能的“金钥匙”,地方转型金融目录或标准在钢铁、纺织业等传统高碳行业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前期,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河北省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2023—2024年版)》,这也是全国首个定位于钢铁行业的转型金融指导文件,确定了企业获得转型金融支持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企业要有整体转型方案、有降碳等相关投资计划、愿意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等。

除钢铁行业外,近日,由人民银行湖州市分行、湖州市金融学会发起编制的《纺织行业转型金融支持经济活动目录》正式发布,梳理形成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及高质量发展的先进技术路径68项,为降低纺织企业及金融机构对转型活动的识别成本、精准实施转型金融方案夯实了基础。

此外,去年12月,上海市印发《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将水上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等六大行业纳入首批上海转型金融目录支持行业。

堵点难点待打通

尽管转型金融项目逐渐增多,但相比绿色金融创新“遍地开花”,项目落地情况还有待改善。不少专家直言,转型金融的研究和实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和规模相对有限。

从产品端看,上海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当前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绿色金融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还较为突出,在引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注重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从该角度看,推动转型金融深入发展,做好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衔接,是未来一项重要工作。

“高碳行业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对经济整体有序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转型活动尚未得到充分的金融支持。”陈浩川介绍,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24年3月末,我国债券市场共有1712只绿色债券存续,合计债券余额19324.01亿元。然而,专项支持高碳行业企业低碳转型的转型债券仅有169只、1571.51亿元存续,存续余额仅为绿色债券存续余额约8%。

也有银行业内人士提到,许多尚不符合绿色标准的高排放主体难以获得融资以支持其低碳转型。当前,金融体系对非绿色行业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意愿有所降低,如何有效识别具有意愿、技术和能力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主体,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大难题。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认为,转型是一个过程,若没有可靠、科学的转型计划,做转型金融可能出现“假转型”“洗绿”风险。部分银行尚未构建起转型金融的框架和流程,主要原因是缺少转型金融标准。

“需建立转型金融的框架和体系,其中应包含界定标准、披露要求、转型计划等。此外,银行还需有一套准入要求,以此决定哪些企业可以接受转型金融服务。”马骏认为。

此外,激励约束机制也有待完善。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报告认为,目前金融支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更多局限于绿色金融领域,缺乏转型金融领域完善的协同机制与激励政策,如优惠融资、担保、贴息、对转型金融工具的认证补贴、政府基金的投资、优惠税率、政府采购、行业政策等,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无法享受到转型金融相关的激励措施,减少了其参与转型金融的积极性。

协调推进转型金融发展

业内专家建议,从加快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更多发挥政策性工具、获得更多规范数据支撑等方面着手,协调推进转型金融发展。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领域标准日趋完善,但国家层面的转型金融标准一直有待推出,加快研究制定全国性转型金融标准是当前各方关注的重点。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近期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将符合条件的工业绿色发展项目等纳入支持范围,明确转型活动目录、披露要求、产品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核心要素。

“在推动转型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顶层设计,明确转型金融的定义和相关政策支持的领域。同时,明确转型金融中涉及的具体行业,以及行业技术和工艺等相关标准。”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及金融业主管合伙人张立钧说。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建议,从国家层面确立转型金融标准,明确转型金融所支持的行业或项目的识别标准、转型资金用途、转型路径、转型所需时间、信息披露、效果评估等,为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活动等提供政策支持。

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前期,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工具的定向支持作用有效发挥,业内人士建议更好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建议,金融管理部门可设置支持转型金融定向专项再贷款,给予信贷投放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的长期资金,资金规模与商业银行支持低碳转型的信贷占比挂钩,资金利率与支持低碳转型的信贷规模挂钩。

马骏也认为,未来应该有相关金融工具支持转型金融。在转型金融有了标准和转型计划后,是否能有“便宜”的资金也是配套诉求之一。比如,可研究推出用于支持转型金融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

在金融机构层面,专家认为,拥有大量规范的数据支撑是进一步推动转型金融的基础。张立钧表示,金融机构需要尽快建立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体系(MRV),并在垂类行业中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数据产品。在当前传统产业经历快速调整阶段,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既要考虑如何从商业角度推动转型金融发展,又要在支持绿色发展的同时确保能源、数据等安全,并且做到经济可持续。

绿色金融60人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张俊杰建议,金融机构应建立有效的环境和气候风险评估框架,以了解与特定行业或企业相关的碳排放和环境风险;金融机构可以要求借款企业提供详细的环境和碳排放数据,以便监测其转型进展。另外,金融机构可以聘请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低碳转型计划进行审计、评估和验证,也应建立持续监测体系,以跟踪企业的转型进展并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企业改进转型计划。

此外,从产品端来看,除转型金融贷款外,转型类债券也有较大发展空间。兴业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高级研究员方琦认为,当前国际社会已就转型金融框架达成初步共识,国际转型金融标准在持续更新,人民银行也已组织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等重点领域转型金融标准的制定工作,待时机成熟时发布,未来随着国内外转型金融标准的陆续出台完善,转型类债券也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责编:王然、董悦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