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一名顾客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超市购物。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摄
欧洲央行近日宣布,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均下调25个基点,欧元区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借贷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将分别下调至4.25%、4.5%和3.75%,该利率水平于6月12日起生效。此举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关注。这是欧洲央行自2019年以来首次降息。针对其利率政策的重大调整,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发布会上说,降息是出于对欧元区经济前景的信心,降息决策有助于欧元区经济持续复苏。然而,因果关系显然不会这么简单,欧洲央行降息的后续影响持续发酵。接下来关注的重点将是美联储到底什么时候开始降息。
首先,就为什么选择在此时降息,欧洲央行的新闻公报解释说,根据对欧元区通货膨胀前景、潜在通胀动态和货币政策传导力度的最新评估,央行会议决定在维持利率稳定9个月之后,正是适度放宽货币政策限制的最佳时机。
几个重要数据支撑了欧洲央行的利率决策。根据欧洲央行预测,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0.9%,明年增长率将达到1.4%,略低于今年3月预测的1.5%。此外,今年欧元区通胀率预计达到2.5%,高于之前预估的2.4%;明年通胀率会降至2.2%;2026年通胀率预计为1.9%,低于欧洲央行2%的目标水平。
当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并不乐观,领先指标显示短期内经济增长和风险同步,随着薪资增长放缓、物价压力也逐渐消退,预计截至今年年末,欧元区通胀率仍会在当前水平徘徊。但通胀水平是否就此下降,还有待观察。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央行表示不对任何特定利率路径作预先承诺,这意味着该行不会在7月连续降息。但是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欧洲央行今年还会再降息40个基点。
市场普遍认为,欧洲央行调整利率政策,为长期低迷的欧元区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预计今年下半年,欧元区经济可能进入持续增长阶段。
其次,欧洲央行降息有可能成为全球货币紧缩政策的拐点。欧洲央行时隔4年多再次下调利率,最终放弃了货币紧缩政策。在发达国家中,加拿大央行最先开启降息,预示着主要经济体多年来背负的沉重通货膨胀压力正在消退,目前已进入调整基准利率的窗口期。因此,欧洲央行调整利率政策带来重要的风向标作用,随之,以七国集团(G7)为首的西方国家可能会先后降息。实际上,一些国家早有动作,瑞士在3月降息,瑞典在5月跟进,墨西哥等中南美的部分央行也已经加入降息行列。
研究表明,按消费者物价计算、加权平均得出的“世界物价上涨率”在4月为5.1%,与2022年9月9.5%的高峰相比大幅减缓。虽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物价动向存在差异,但从发达国家来看,其物价上涨率今年仅为2.9%,已经下降到俄乌冲突前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相关报告指出,如果全球通胀趋缓持续下去,各国央行应采取措施逐渐放松货币紧缩政策。但唯独日本与众不同,日本央行在3月放弃负利率政策,债券市场出现了日本央行7月进一步加息的预期。
话虽如此,市场还是紧盯美联储的动向。从去年年底开始,美联储一直放风称随时可能降息,但始终没有行动。飘忽不定的美国货币政策已经成了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美联储多次表态说,今年可以在保持高利率的同时配合通胀放缓,放松货币紧缩程度。眼看时间过半,美联储仍在寻找货币宽松的空间。研究数据表明,当前作为基准利率指标的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诱导目标已经达到5.25%至5.5%,超过了雷曼危机前的水平。鉴于通胀隐忧依然明显存在,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提出的年内降息次数展望有可能有所减少。最新市场预计,美利率预计将维持在年利率5.33%的高位,美联储将在6月和7月的议息会议上继续“按兵不动”,最早可能在9月首次降息。
如果美国迟迟不降息,其他西方国家的降息决策将会更加谨慎,既要避免通胀回潮,又要防止汇率出现剧烈波动。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的分析,欧洲央行本次降息并不代表一系列宽松措施的开始。因为核心通胀的下行趋势并不明显,欧元区工资增长仍处于高位,通胀预期尚未完全正常化,而且外汇贬值风险迫在眉睫。(翁东辉)
责编:王然、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