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奶业被赋予很高的基础性地位。奶业发展既要保障城乡居民乳制品消费,又要保障奶牛养殖场户生计。这就要求客观分析当前奶业的困难,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补短板锻长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奶业正处在近年来最困难的时刻。生鲜乳价格已连续29个月同比下跌,下跌持续时间是近10年来最长的一次,累计降幅达23.9%。奶牛养殖场户多数处于亏损状态,有的甚至资金断链、贷款困难。
奶业是畜牧业中饲养周期最长、集约化程度最高、产业协作要求最苛刻的产业。国家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奶业被赋予很高的基础性地位。奶业发展既要保障城乡居民乳制品消费,又要保障奶牛养殖场户生计。这就要求客观分析当前奶业的困难,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补短板锻长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受供给提升、需求走弱影响,奶价持续下行。从生产来看,2023年,全国牛奶产量同比增长6.7%,奶牛养殖规模化率继续提高,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伴随产业素质持续提升,主要营养和卫生指标比肩发达国家。但是消费方面并没有延续过去的常态。2011年至2021年,我国人均奶类表观消费量保持每年1公斤多的增幅。从2022年开始,乳制品市场陷入低迷,人均奶类消费量反常下降。原因值得深入分析。
经济原因是消费不足的重要因素。据测算,城镇居民液态奶需求收入弹性远高于其他农产品,说明奶类还没有成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尽管原料奶价格下行,但目前终端奶价依然偏高,这不利于奶类消费的扩大。如果要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奶类的推荐标准,乳制品价格在食品支出中的比例会较高,很多消费者无法承受。
非经济原因是另一大重要因素。有的消费者不常喝奶是因为乳糖不耐受,有的则习惯选择豆浆等,还有的是因为认识不足。消费者对牛奶营养认知不足,农村地区普遍把乳饮料当奶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乳制品分类。禽肉禽蛋是获取蛋白性价比最高的动物产品,奶类虽然在蛋白的性价比上不占优势,但在补钙方面有优势。事实上,奶类消费需求长期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居民营养改善的主要因素。
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看,我国原料奶的生产成本较高。受制于土地规模和自然条件,我国奶业成本难以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放牧模式竞争。发达国家普遍采取高关税措施保护本土奶业,而我国奶业发展缺少“防火墙”。长期以来,我国乳制品进口关税税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自中新、中澳自贸协定实施以后,多个品类乳制品逐渐降为零关税。近年来,我国奶业“出海”主要是奶源和技术。未来,东南亚市场和差异化产品可以作为奶业国际化的考虑方向。
从产业链一体化角度来看,我国奶业上下游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青贮饲料涨价快、粪肥还田难等因素大大抬高了生乳生产成本。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两张皮”,在市场不景气时易发生下游加工向上游养殖转嫁风险的现象。未来,乳品企业要通过创新研发更多满足差异化需求的产品、更符合国人消费习惯的产品,探索更多元的消费模式和场景。在此过程中,依约足量收购养殖场户生鲜乳,加强质优价廉乳制品的供给,让奶类消费真正成为大多数人日常消费的组成部分。
面对奶业的困难,主产省份可适时出台奶业纾困政策,适当给予养殖场支持,特别是化解中小牧场持续退出的风险。加大产能调控力度,稳住社会奶源,减少大型牧场新建奶牛场,制定合理去产能目标任务。日前,山东莱西市推出生鲜牛乳目标价格保险,保费由投保主体承担20%,财政补贴80%。在每期1个月的保险期间内,当生鲜乳实际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承保机构将按照差价与产量确定赔偿金额,值得其他主产省份借鉴。
责编:钟薇依淼、李雪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