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也是落实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开局之年,中非经贸成果日益显现,非洲大陆正成为发展合作的热土。越来越多落地的中国企业,用真金白银进行投资和建设,促进了双方产业升级。随着湖南省商务厅推动的中非经贸博览会等论坛活动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一批湖南本土企业,与非洲的合作日益密切。
本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期间,人民日报海外网对中联重科市场推广部部长王威进行了采访。
中联重科市场推广部部长王威
人民日报海外网:中联重科近年来在非洲市场不断拓展,请用一组数字来体现在非洲的业务发展。作为最早进入非洲市场的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之一,中联重科在中非经贸合作中探索出哪些独特模式?能否以具体案例说明?
王威:中联重科进入非洲市场最早追溯到2007年。最近几年,随着中非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的业务也扩展迅速。从数据上看,2024年我们在非洲市场营收接近17亿元人民币,2025年一季度就已经超过10亿元,已占2024年全年近60%,在非设备保有量超1万台。我们在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南非等地均有布局,参与了坦桑尼亚朱利叶斯·尼雷尔水电站,援乍得恩贾梅纳体育场等项目。
中联重科员工为乌干达当地人讲解农机
人民日报海外网:能否和我们分享中联重科在非洲落地的重要合作项目?对当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威:以埃及新行政首都CBD项目为例,这座高达385.8米的非洲第一高楼建设中,我们的塔机、施工升降机等设备组成“小绿军团”,全程参与20个高层建筑单体施工。这座楼不仅是埃及新行政首都的标志,也成了非洲的标志性建筑。在建设中,我们要考虑当地特殊的气候环境,比如风沙大、气温高,在沙漠环境中建设将近400米的大楼,对工程技术难度挑战非常大。当地一些大型建筑公司多次到项目工地实地考察,零距离感受到中国制造,纷纷赞叹中国制造的高水准。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卖出了产品,也提供了服务,带动了当地跟设备有关的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我们在非洲建立的子公司,300多名工作人员中90%以上是本地员工,这既是在做市场,也是在帮助当地解决就业、提升人员的专业能力。
中联重科塔机助力埃及“沙漠新城”拔节生长
人民日报海外网:您提到本地员工占比90%以上,请问对当地的人员培训是否有长效机制?
王威:一方面,专业的服务工程师和业务相关人员会到一线做当地培训;另一方面,有双一线交流培训机制,每个月定期从全球各地挑选优秀的当地员工来长沙,进行为期两周的深度培训,如果是服务工程师,还会进入车间了解设备原理、维修技术等,这是“走出去”和“请回来”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有些员工在当地工作能力很强,但对中国企业了解不深,来到长沙后,看到我们的智慧产业城,他们感到非常惊讶和兴奋,真切感受到中国的发展速度,这对他们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都很有意义。
中联重科农机培训走进尼日利亚当地大学
人民日报海外网:在中非贸易中,您觉得有哪些变化解决了企业的难题?
王威:随着中非经贸往来的日益加深,给企业带来了广阔的机遇。以客户群体为例,工程机械设备价格相对较高,早期对非业务主要为中资企业外带参与当地项目建设,或主要销售至经济较发达的非洲国家和地区的客户。近年来,随着各类贸易保障措施的出台,推动了我们直接与更广泛的非洲客户贸易,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开拓非洲业务的广度和深度。
非洲用户与中联重科矿用宽体车合影
(海外网 陈伟栋)
责编:陈伟栋、李雪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