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Hi财经 >

Hi财经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新亮点

海外网 2025-09-23 17:00:08

“跟着苏超游江苏,不仅感受到了足球的激情,还能领略到江苏的美景、美食和文化底蕴。”社交平台“苏超”话题下,这样的分享刷屏不断。这份“体育+文旅”的热闹背后,是实打实的经济活力。2025年苏超前六轮赛事,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不少球迷从“单场观赛”变成“多日深度游”,让赛事流量真正转化为消费增量。

6月29日,市民在南通市内一处商场观看“苏超”比赛直播。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事实上,由体育点燃的经济热早已不是个例。从马拉松赛事带火城市文旅,到露营、桨板等户外运动撑起“周末经济”,再到后冬奥时代冰雪消费持续升温,我国体育经济正以多元场景释放蓬勃活力。

国家体育总局最新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近五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达10%,远超同期GDP平均增速;而基础设施的完善,更让体育消费有了“落地空间”。仅2025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福建等7地监测的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就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160亿元,场均拉动超3000万元,为扩大内需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前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政策、需求、创新三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马德浩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国家政策从供需两端共同发力,既关注体育赛事产品供给、聚焦培育经营主体以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也关注运动项目普及推广;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体育消费正从传统的观赏型向参与型、体验型转变,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业态融合与模式创新提供了强劲推力。‘体育+’和‘+体育’的融合发展模式,拓展了体育产业的边界和价值链,催生了众多消费新场景和新业态,形成了‘1+1>2’的放大效应。”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更为体育产业送来重大发展利好。《意见》明确指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国家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背景下,《意见》的出台不仅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制了清晰路线图,更通过释放体育消费潜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点。”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兆红表示。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引发国际关注,哈萨克斯坦国际通讯社报道称,中国此举致力于释放体育经济的潜力,推动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吉尔吉斯斯坦Kabarlar网站指出,中国不仅致力于发展体育产业,也致力于为消费者创造更多机会,这可能会显著改变中国的体育市场。

不过,马德浩也坦言,当前体育产业仍存在四大短板亟待突破。一是供给侧结构失衡,有效供给略显不足。高质量、个性化、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相对欠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分布不均、运营低效”的问题。二是体育消费结构待优化,体育服务型消费占比有待提升。体育消费目前仍过度依赖运动服装、器材等“实物型消费”,而如赛事观赏、专业健身指导、户外运动体验等“服务型消费”占比相对较低。三是体育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创新协同有待加强。体育与文旅等产业的融合多数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融合和模式创新,未能完全形成“赛、展、节、游一体谋划”的完整产业链和消费链。四是产业支撑体系仍需完善,数智化应用需深化。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建议从四方面发力: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专项基金支持智能体育用品研发与国际品牌培育,丰富高水平赛事、专业健身服务等供给,同时盘活存量场馆、向农村及中西部倾斜资源,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建设便民设施,优化设施布局与运营效率;二是优化体育消费结构,打造UFC上海格斗周等标杆服务场景,发放体育消费券,结合媒体与KOL宣传科学健身理念,推动消费从 “买装备”向“买体验”“买服务”转变;三是强化产业融合创新,出台“体育+”融合政策,建设体育旅游示范区等项目,培育电子竞技、线上健身等新业态;四是完善产业支撑体系,保障用地、金融与人才要素,健全市场监管,推进数智化转型,推动 5G、VR/AR 等技术应用于智慧场馆与数字健身场景,构建体育产业大数据平台。

从体育消费热潮,到7万亿元的产业蓝图,体育产业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随着政策落地、短板补齐,相信未来体育产业将持续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海外网 张英杰)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张英杰、李雪钦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