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夜市里,25岁的设计师超超背包上挂着一只“魔魔胡胡胡萝卜”玩偶,橙色的胡萝卜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她告诉人民日报海外网,“挂着它不只是装饰,更是一种陪伴,也希望能遇到同样喜欢这个系列的朋友。”
如今,被称为“包搭子”的挂件玩偶掀起新热潮。社交媒体上,有关“包搭子”“包挂”的话题热度持续攀升,相关话题浏览量破亿次。“包挂”不仅成为一种时尚符号,更承载着年轻人的情感寄托,兼具社交属性,并迅速演变为一种消费现象。
在广东东莞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动漫博览会展会现场,小朋友展示包挂玩具。新华社发(郑家雄摄)
“‘包挂热’并非单一由‘流量热’催生的消费行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告诉人民日报海外网,“‘包挂热’是一种融合了情感、社交与身份认同的复合型消费,其背后的消费逻辑,由情绪价值消费、社交圈层消费与个性化表达消费三者共同驱动。”
喜欢可爱物件的迪雅说,她非常喜欢玩偶类型的“包挂”,因为能通过购买适配的小衣服为它们搭配服饰,赋予其独特风格与“生命”。出行时,她会带着这些玩偶拍照打卡,即便独自旅行,也不会觉得孤单,反而会因这些小小的“包挂”感受到治愈。
这种从“装饰”到“陪伴”的转变,折射出消费逻辑正从“实用至上”逐步走向“情感共鸣”。《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中提到,超9成青年认可“情绪价值”。从青年目前的消费心态来看,选择“快乐消费,为情绪价值或兴趣买单”人群占比为56.3%。此外,44.8%的青年关注“品质升级”,说明他们并非“盲目悦己”,而是在情绪驱动下追求更好的体验感。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孙佳山告诉人民日报海外网,“‘包挂’以更轻巧的方式,构建起一种半伴随、半情绪的联结,既成为个人的情绪寄托,也迅速融入全球流行文化版图,成为可被普遍接受的潮流符号。它在年轻群体间不断催生话题与互动,丰富了社交场景,也拓展了消费边界。”
如果说消费逻辑的变化解释了需求端的兴起,那么产业端的快速响应则为“包挂热”提供了坚实支撑。孙佳山指出,中国供应链与生产线能力的提升,让创意想法能迅速落地,转化为商品化潮玩产品。过去,即便有人产生新颖创意,要真正实现量产也并非易事。如今,柔性制造的普及,显著降低了这一门槛。这不仅满足了小众需求,也让市场始终保持新鲜感。
产业基础的夯实与完善,为“包挂热”的持续发酵提供了现实支撑。比如,东莞作为全国玩具的出口基地,目前已汇聚了超过4000家的玩具生产企业,以及近15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从潮玩设计到量产前打样、3D建模等关键环节,都可以在这里完成。扬州毛绒玩具产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全产业链注册企业约2000家,年产值超200亿元,年出口额稳定在30亿至40亿元。
“‘包挂热’更像一个信号、一个范本,预示着未来消费市场将涌现出更多类似‘包挂’的新型消费类型。这种新型消费,是以情感连接为核心、以创意设计为驱动、以社交分享为场景的新消费形态。”欧阳日辉表示。(海外网 穆瑀宸)
责编:穆瑀宸、李雪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