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热点观察 >

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开通——

北极航线为中欧贸易注入“冰上动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09 12:22:01

停靠在宁波舟山港的“中欧北极快航”首航货轮。

孙宇卓 徐 诚摄

近日,一艘装载光伏组件、储能柜和跨境电商货物的货轮自中国宁波舟山港出发,经北极航线东北航道驶向英国弗利克斯托港。这标志着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下称“中欧北极快航”)正式开通。专家指出,在全球贸易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该航线的开通将进一步加强中欧贸易关系,为“中国制造”出海提供有力支撑。

速度快、成本低、碳排放少

“中欧北极快航”取道东北航道直达欧洲,预计全程仅需18天,相较苏伊士运河航线约40天及好望角航线约50天的航期,运输时效更高

北极航线东北航道连接巴伦支海和白令海峡,沿俄罗斯北部北冰洋海岸线延伸,是目前北极航道中通航条件好、商业化程度高的一条路线。受气候变暖因素影响,2025年夏季,东北航道通航窗口期延长至120天,其航运价值进一步凸显。

此次开通的“中欧北极快航”取道东北航道直达欧洲,预计全程仅需18天,相较苏伊士运河航线约40天及好望角航线约50天的航期,运输时效更高。这是继2024年底开通至德国威廉港的26天“中欧快航“后,舟山港再创中欧物流时效新纪录。

在抵达舟山港之前,“中欧北极快航”首航货轮还从青岛、上海、福州、厦门等港口收货,装载货物既有日用品、服装、零部件等产品,也有动力电池等“新三样”产品。这些“中国制造”将陆续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荷兰鹿特丹、德国汉堡、波兰格但斯克等多个欧洲主要港口,为中欧贸易注入新活力。

多家搭乘此次首航货轮的外贸出口企业表示,依托北极航线,发给欧洲客户的新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当地市场,为欧洲年末节日消费季储备库存,同时物流成本也得以降低。另外,鉴于动力电池等产品对运输安全性有更高要求,北极航线有一定优势。一方面,海运时间缩短,有利于减少电池自放电风险;另一方面,北极航线自带低温属性,显著降低相关产品冷藏成本。这都有利于更加精准地管控产品的安全和品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彦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中欧北极航线具备多重航运价值:一是航程短、效率高,适配电子产品、季节性消费品、冷链海鲜等高价值、高时效货物运输,还能提升船舶周转效率;二是能节省燃料、降低航运公司成本并减少碳排放,契合全球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大方向;三是相较于常拥堵且易受地区冲突影响的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瓶颈”通道,北极航线路径相对独立,可作为中欧海运的备份选项,为增强全球供应链韧性提供支撑。

“为日益增长的中欧贸易提供助力”

彭博社援引牛津经济研究院7月发布的数据称,欧盟在中国整体出口中的份额正在上升。面对关税压力,欧盟加紧同新兴市场达成更广泛的贸易合作

北极航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背后是日益活跃的中欧贸易往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进出口2.82万亿元,同比增长3.5%,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2.9%,欧盟稳居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此外,中欧产供链加速融合,汽车技术优势互补。上半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汽车零配件增长9.7%,从欧盟进口大型客车变速箱、车用柴油机分别增长了40.8%、65.2%。同时,中欧还互为第一大消费品进口来源地。

“‘中欧北极快航’将为日益增长的中欧贸易提供助力。”彭博社援引牛津经济研究院7月发布的数据称,欧盟在中国整体出口中的份额正在上升。面对关税压力,欧盟加紧同新兴市场达成更广泛的贸易合作。德国《明镜》周刊观察到,“一些欧洲航运公司的货代公司对北极航线表现出浓厚兴趣。”

俄新社的报道称,“中欧北极快航”的开通为中国企业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欧洲及世界的经济联系。

孙彦红分析,若北极航线常态化运行,将为中欧贸易带来更多积极影响。一是显著缩短部分中欧海运货船的航运时间,提高物流时效,加快货物库存周转;二是扩大中欧之间季节性快消品、快件、冷链食品等领域的双向进出口;三是减少对传统航运通道的过度依赖,增强中欧供应链韧性;四是中欧贸易沿线的港口和转运中心等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有望提升整体联运效率和相关港口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金瑞庭认为,北极航线有望重塑中国对欧贸易的空间布局,既为沿海港口发展提供新机遇,也为内陆地区开放开辟新路径。一方面,沿海港口将迎来能级提升的重要契机。宁波舟山港借首航之势贯通四大洋航线,上海、青岛等枢纽港未来将通过“冰上+传统”双通道叠加,加速提升对欧航运节点能级;另一方面,内陆地区的义乌等外贸重镇有望通过“冰上丝路+中欧班列”铁水联运,构建起“海陆空”立体化对欧通道,显著提升对欧贸易灵活性。

推动形成开放共享的格局

中方愿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北冰洋沿岸国家以及其他感兴趣的国家一道,在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尽管北极航线存在诸多优势,但从运输规模和全年可通航时间看,目前还无法与传统航运线路相较。

孙彦红分析,目前北极航线的确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北极冰情复杂且气候不确定大,冬季通航难度极高,极端天气和低温等对船舶安全构成挑战;缺乏完善的港口、补给和救援体系,通信、导航、破冰船等支撑设施尚未形成系统网络;船舶通过北极水域既要遵守国际海事组织极地规则,又要遵守沿岸国的法律规定,潜在法律风险不容忽视;船舶通常还要支付高额破冰服务费和保险费,短期内成本优势并不突出;多国对北极航道和沿线资源开发都有战略利益,大国竞争可能导致通航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等。

近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近年来,国际社会更加关注北极航道的利用前景,北极航道有潜力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路线。中方愿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北冰洋沿岸国家以及其他感兴趣的国家一道,在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早在2018年,《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就明确指出,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孙彦红认为,中国倡导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使得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由“陆+海”扩展为“陆+海+极地”,体现了中国为推动全球互联互通、保障能源运输和贸易安全重要通道做出的积极努力。

孙彦红指出,推动北极航线形成开放共享的格局,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多边合作。比如,各方应通过多边协调推动航运规则透明化、国际化,在国际海事组织框架下细化和完善极地航运规则,推动建立航道信息共享以及风险评估机制;可联合投资建设北极航道港口、搜救中心和补给站建设,合作发展极地卫星通信、导航系统和联合破冰等;通过多边协调制定北极通航低碳标准,加强生态科研与检测,提升航线国际认可度;通过北极理事会、中欧高级别对话机制以及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专项合作等平台,形成常态化协商机制,就北极航线的重要问题定期开展对话等。(记者 李嘉宝)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09日 第 06 版)

责编:李芳、李雪钦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