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品牌出海 >

出海记丨门店遍布海外,中餐如何讲好舌尖上的全球故事

海外网 2025-10-10 08:10:28

在迪拜的购物中心里,一杯中式奶茶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首选;巴黎的街头,一碗热气腾腾的兰州拉面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食客;新加坡的夜市上,中式烤串让摊位前排起长队。中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进全球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从最初的单店探索,到规模化的海外扩张,再到逐步融入当地消费者的日常,中餐“出海”步伐持续加快。然而,热闹的市场景象背后,标准化建设、供应链搭建、本地化适配等问题正层层考验着出海企业。海外市场虽广阔,但要真正站稳脚跟、行稳致远,并非易事。

人们在瑙鲁一家中餐馆聚餐。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出海提速,中餐品类更丰富

在新加坡工作的周婷,听说绿茶餐厅终于开到身边的商场后,第一时间约上朋友去尝鲜。她告诉人民日报海外网,“我们身边在杭州生活过的朋友都特别开心,毕竟这是家乡的味道,入口就觉得更适合自己。”

在马来西亚留学的李李也有类似感受。逛商场时,他发现一家新开的农耕记,一看到菜单上的青椒擂皮蛋,便忍不住感叹,“这味道肯定正宗,中国胃完全不用担心。”

这样“在异国他乡遇见家乡味道”的惊喜,正是中餐“出海”从早期零散门店运营,逐步走向规模化的鲜活缩影。随着越来越多中餐品牌在海外落地,中餐“出海”的步伐正不断加快。《2025年中餐连锁品牌出海分析报告》显示,国际中餐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2330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3625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4452亿美元。

火锅作为餐饮标准化代表品类,一直是中餐“出海”的主力军。2012年,海底捞在新加坡开设首家海外门店,截至2024年底,其已在四大洲、14个国家和地区运营120余家餐厅。火锅连锁品牌快乐小羊在全球开设超100家门店,其中约六成位于海外。此外,大龙燚、朱光玉、蜀九香、谭鸭血等火锅品牌,也纷纷推进海外市场布局。

茶饮则在中餐“出海”中走在了前列。蜜雪冰城是较早拓展海外市场的新茶饮品牌,截至今年6月底,其海外门店数量达4733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今年4月,蜜雪冰城还在哈萨克斯坦开出中亚地区首家门店。作为新中式茶饮新势力,霸王茶姬成立不足1年便设立海外事业部,目前海外门店超200家,东南亚是其重点布局区域。茶百道自2024年进入韩国后,已在韩国、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和地区开设20余家门店。甜啦啦、乐乐茶、柠季、茉酸奶等新茶饮品牌,也相继在海外落地门店。

不仅如此,近年来不少小吃快餐品牌也加快了海外拓店速度。中式快餐品牌张亮麻辣烫、杨国福麻辣烫、杨铭宇黄焖鸡的海外门店数均超100家。

市场广阔,扩张动力不断增强

在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看来,近年来中餐品牌加速“出海”的现象,是市场力量与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产物。他向人民日报海外网表示,“从内部来看,国内餐饮市场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流量成本攀升,寻求新的增长曲线已成为众多成熟品牌的刚需;从外部来看,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海外华人群体的壮大等因素,为中餐‘出海’奠定了坚实的客群基础。”

当前,餐饮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天眼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达到134.7万家,而注销、吊销量达到105.6万家。

海外市场的中国餐饮消费能力不容小觑。《2025年中餐连锁品牌出海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区域分布方面,中餐“出海”品牌主要选择集中在东南亚和欧美两大区域,东南亚主要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的餐饮服务市场在2023年已达到1144.7亿美元,预计2024-2028年的复合增长率平均为5.5%。北美市场中,中餐在亚餐中的占比高达37.21%,每个月至少吃一次中餐的美国人比例达到33%,显示出深厚的消费基础。

陈礼腾认为,“随着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全球消费者对中餐的认知正在发生转变,接纳度也越发提高。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推动同样至关重要,中餐品牌‘出海’的故事更易吸引投资,从而为品牌的规模化海外扩张注入强劲动力。”

不仅如此,政策支持也让中国餐饮企业出海更有底气。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支持中华老字号等知名餐饮企业开展中餐品牌国际化经营,提升中华餐饮文化国际影响力。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中餐“走出去”。支持餐饮经营主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在检验检疫等领域合作,积极推动中餐厨师赴境外从业,支持餐饮原辅料等进入国际市场。

机遇挑战,海外考验日益突出

海外市场的广阔有目共睹,中国餐饮品牌也顺势加快了出海节奏,然而在这一趋势背后,各类复杂挑战正随之而来。正如柠檬向右全球战略发展副总裁季伟聪所言,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王者,到了海外一开始也是瞎子摸象。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告诉人民日报海外网,“尽管前景可期,但中餐‘出海’的道路并非坦途。企业面临着供应链、本地化、合规和成本结构等多重挑战。中餐‘出海’虽可借鉴国内经验,本质上却更属于一次再创业。”

供应链是中餐“出海”的第一大难题。洪涛指出,餐饮企业布局海外时,一些“隐形雷区”很容易被低估,比如冷链断链风险、进口食材未提前制定本地化替代预案、包装材料不符合当地环保标准等。

茶百道准备进入韩国市场时,其明星产品杨枝甘露的核心原料台农芒果,因政策原因难以找到稳定供应链,差点导致该产品在菜单上“缺席”。直到开业前一天,茶百道韩国市场负责人王欢才找到口感和品质相近的南美的苹果芒果,最终确保杨枝甘露在韩国顺利上线。类似的困境也曾发生在大董烤鸭身上,正宗北京烤鸭需使用北京鸭,但北京鸭无法出口美国,而美国当地鸭源又不符合大董烤鸭的品质要求。为此,大董团队专门在美国培育适配鸭种,仅这一项工作就耗时两年。

陈礼腾表示,“中餐品牌若想真正打造持久的全球化品牌,而非仅在海外开设门店,首要任务是构建高效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并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精益管理,以应对地缘政治、物流成本波动等不确定性风险。其次,在坚守品牌核心价值与产品灵魂的基础上,还需在口味适配、营销方式、团队组建乃至运营模式等方面,深度融入当地社会文化。”

此外,知识产权也是中国餐饮品牌“出海”的一大难题。瑞幸咖啡就曾遭遇泰国商标维权风波。事件源于中国游客在泰国发现与国内瑞幸咖啡门店几乎一致的咖啡店,随后瑞幸咖啡明确否认进驻泰国,并将这些门店的所属方泰国皇家50R集团告上了法院。今年3月,瑞幸咖啡在泰国提起的“山寨瑞幸”商标侵权诉讼迎来最新判决,瑞幸咖啡胜诉。这一案例也暴露出,中国出海企业在海外商标布局与管理上存在滞后性。对此,洪涛强调,应做好品牌保护与数据管理‌,提前注册国际商标,建立数字化中控平台以管理海外业务数据‌,确保品牌声誉不受侵蚀。

中餐“出海”速度加快,考验也在升级。未来,当更多中国餐饮品牌能在坚守“中国味”的同时,读懂不同市场的消费偏好,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在风险防控与创新突破之间筑牢根基,必将赢得更多海外消费者的青睐。(海外网 穆瑀宸)

责编:穆瑀宸、李雪钦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