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品牌出海 >

出海记丨跨境电商下一程,从“规模扩张”到“生态深耕”

海外网 2025-10-31 16:00:58

从浙江义乌的小商品跨境集散中心,到河南许昌的假发出口基地,再到山东青岛空港综合保税区,中国跨境电商正在以灵活的供应链体系、完善的配套服务和不断优化的政策环境,重新定义“买卖全球”的模式。

“跨境电商作为贸易新业态,极大便利了国内外消费者。”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据初步测算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约2.06万亿元,增长6.4%。其中出口约1.63万亿元,增长6.6%;进口约4255.4亿元,增长5.9%。”

高速增长背后,挑战也在显现,竞争加剧、成本上升、监管趋严等因素频频出现,企业在“快”的同时也必须思考“稳”。中国跨境电商的下一程,不仅是市场的扩张,更是模式与能力的深度升级。

繁忙的青岛港前湾港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跨境电商跑出“加速度”

今年9月起,浙江多地的跨境商家陆续启动“双11”备货,海外仓内一派繁忙景象。宁波商家遨森电商早就做好准备,提前备下了2万棵圣诞树,并首次将速卖通海外托管模式作为圣诞季的核心渠道。

“这2万棵圣诞树就是为欧洲市场准备的。通过海外仓发货后,基本能做到3至5日达,部分地区甚至隔日达。今年‘双11’如果卖得好,我们还会及时补货。”遨森电商负责人Adela表示。

经营眼镜厂的陈宇恒在接触跨境电商后,感受到了大展拳脚的畅快。目前,这家眼镜厂不仅突破了发展瓶颈,工人数量也从100多人发展到超过230人。陈宇恒表示,“有的消费者一次就下单十几、二十件。”

在拿下海外市场大量订单后,陈宇恒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新思路。他希望用类似SHEIN那样的柔性按需制造模式,重新梳理产品开发和面世的流程,并组建了一个30人的年轻化运营团队,为进行下一步的扩张提供专业支持。

截至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主体已超12万家,从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延伸。165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带动作用明显,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

平台企业的全球化布局也在提速。阿里旗下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已在今年“双11”前夕完成与天猫的系统打通,正式推出“一键轻出海”项目,助力天猫品牌开拓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五大海外市场。

拼多多旗下的Temu目前已扩展到90个国家市场,站点体系涵盖美洲、欧洲、中东、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众多国家和地区。《2024年电商应用及电商相关品牌市场洞察》数据显示,2024年,Temu全球下载量达5.5亿,同比增长69%。

不仅如此,TikTok Shop在欧洲不断拓展。英国作为TikTok Shop在欧洲的第一站,目前已是成熟市场,截至2024年12月,英国已有20万以上活跃商家入驻。欧洲站点是SHEIN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版图,如今随着平台战略的调整,SHEIN持续探索新兴市场,如非洲、大洋洲等地。小红书也将出海业务提上日程,从今年3月初开始,很多小红书商家后台收到一份“出海领航计划”的内测邀约,首期主要覆盖美国、中国香港以及中国澳门三个市场。

政策与产业双轮驱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完善跨境寄递物流体系,加强海外仓建设。近日,“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中国跨境电商行业的稳健发展,既有政策红利推动,也有技术与产业优势等因素的叠加。中国的制造业与供应链优势也成为跨境电商的基础。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供应链反应速度快、成本控制力强,是跨境电商竞争的底盘。从义乌小商品到东莞电子产品,再到泉州鞋服和台州塑料模具,中国制造的高性价比产品构成了跨境电商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赋能则让跨境电商发展更高效。人工智能的介入,正让跨境电商进入智能加速阶段。越来越多的平台、品牌将人工智能纳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例如,在选品环节,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历史销售、市场热词和社交媒体讨论度,预测潜在爆款与需求拐点;基于用户行为模式打造的人工智能客服,实时响应买家需求等。

不仅如此,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专家李鸣涛告诉人民日报海外网,“跨境电商自身相对于传统贸易具备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使其能更加适应当前全球消费和采购需求的需要,比如跨境电商减少了贸易环节,提高了跨境交易效率。”

“中国跨境电商的渗透率仍在稳步提升,在海外市场的Z世代等消费群体中线上购物的比例和规模都在持续提升,且中国跨境电商平台还在积极开拓新的全球市场。同时,受国内竞争白热化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内市场主体都在进入跨境电商赛道。这些都在推动我国跨境电商市场保持稳步发展。”李鸣涛补充道。

在挑战中迭代升级

然而,跨境电商繁荣发展的背后,还伴随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向人民日报海外网表示,“当前跨境电商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合规成本急剧上升,为应对不同国家的税收、数据隐私保护法案、知识产权审查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时间进行学习和适配,直接挤压企业利润。不仅如此,各国监管政策处于动态变化中,企业可能因不熟悉新规或政策突然变动而面临账户冻结、产品下架、罚款甚至法律诉讼的风险,这种不确定性对经营规划构成巨大挑战。”

日本财务省曾公布一项新的草案,计划取消1万日元(约495元人民币)以下进口商品的消费税豁免政策,并于2026年起对一些跨境电商平台的小额包裹加征10%消费税。这一政策并非孤例,美国、欧盟、越南已相继取消小额免税。

基于此,中国服务创新研究院院长郑吉昌曾指出,小额免税政策取消的直接目的是打击中国跨境电商的“性价比优势”,尤其针对依赖直邮小包模式的平台,削弱其价格竞争力。

此外,本地化运营的难度被普遍低估。语言差异、支付系统不统一、售后体系不完善、文化认同感不足等问题,让部分中国平台在扩张初期遭遇挫折。例如,在中东市场,宗教与节日因素对营销节奏的影响更大。

在竞争层面,海外本地电商巨头和区域玩家正在加速反击。亚马逊、Shopee等在本地仓储、支付和广告投放上具备先发优势。俄罗斯的Wildberries、荷兰的Bol、德国的Kaufland、英国的B&Q等海外电商则积极邀请中国商家入驻,还推出了“零月租”“佣金减免”“流量扶持”等政策。

在陈端看来,未来中国跨境电商的竞争是生态构建与价值共创的竞争。她表示,“未来的竞争是生态的竞争。平台需要整合物流商、支付机构、营销服务商、培训咨询等各方资源,构建一个赋能卖家成功的一站式生态系统,成为‘共赢生态’的组织者。”

李鸣涛则认为,未来跨境电商平台竞争将聚焦多个方面,首先是本地化的适应能力,要求平台企业要迅速适应海外本地化的合规要求,同时提升本土化运营服务能力。其次,是拓展多元流量渠道,增强全球市场覆盖。同时要具备产品供给的差异化能力,在价格优势外打造新竞争力。还要重视AI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提前布局智能化交互与流量入口变革。

跨境电商的出海,不只是商品的远行,更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和中国模式的全球化表达。如今,中国跨境电商加速出海,考验也在升级。在政策支持、产业基础与技术创新的多重驱动下,这一新业态仍拥有广阔的成长空间。未来,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持续释放创新动能、赢得长期信任,将成为下一阶段决定胜负的关键。(海外网 穆瑀宸)

责编:穆瑀宸、李雪钦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